编者按:为进一步理清思路、凝聚共识、强化协同、壮大合力,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质量,9月18日下午,学校召开202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大会。会上,202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师代表作了经验分享。现刊发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沈文剑博士的经验分享。
通过总结近两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实践,我在项目选题与申请书撰写策略上作出了重要调整,有幸获评国自科项目。现将几点体会汇报如下:
一、转变研究视角,深挖创新内涵
本项目灵感来源于博士毕业后观察到的一个非常规实验现象。在首次申报时,我将创新点主要集中于工艺层面,未能深入阐释现象背后的科学机制,部分出于对成果保护的考虑。然而,评审反馈表明,仅依靠特定工艺或材料难以充分体现研究的创新价值。
今年我彻底调整思路,着重分析该非常规现象对实验系统的内在影响机制,提出一套更具普适性的研究范式,并补充了详实的预实验数据。这一转变既体现了前期工作的扎实基础,也使项目的科学价值和可行性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认可。
二、理性选择申报学部,优化立项机会
去年申报时,多数同行和导师建议选择工程与材料科学部。但我注意到,该学部申请量庞大,竞争异常激烈。今年提交前,我系统分析了"钙钛矿"相关项目在不同学部的分布情况,发现虽然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和信息科学部均有较多布局,但后者申请基数较小,资助率相对更高。具体而言,2023年信息科学部的申请量仅为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的50%,资助率却高出近6个百分点;2024年仍保持3.56个百分点的优势。
基于这一分析,我将申报方向调整至信息科学部下属的半导体材料领域。对青年教师而言,在具备高质量成果和精心撰写申请书的基础上,选择竞争相对缓和的学部,是提高立项成功率的有效策略。
三、提早规划准备,把握申报节奏
首次申报青年项目未获批准,主要原因是准备时间仓促,对竞争激烈程度预估不足。虽然博士期间参与过项目撰写,也参考过成功的申报案例,但直到春节后才开始动笔,误以为参照模板即可完成,最终在评审中暴露出诸多问题。
去年结果公布后,我便着手修改完善;今年3月提交当前申请的同时,已开始规划2026年的申报方向,并建立了专门的资料库,确保申报工作前置有序。
四、突出优势特色,强化实施保障
在可行性分析部分,我着重强调个人在研究领域的专长,对于需要协作的内容也明确说明合作方案,确保不影响项目主体实验的完成。同时,详细介绍了所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硬件条件,包括大型仪器设备和钙钛矿太阳电池小试生产线等,向评审专家充分展示了平台支撑能力,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供稿:科发院
审核:汪萃萃
责编:程威 王礼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