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为进一步理清思路、凝聚共识、强化协同、壮大合力,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质量,9月18日下午,学校召开202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大会。会上,202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师代表作了经验分享。现刊发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杨将博士经验分享。
我是学校附属襄阳市中心医院的妇科肿瘤医师,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单体在卵巢癌化疗增敏中的作用机制。在过去三年中,我连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均未获立项,直至今年方成功获批。回顾申报历程,我深刻认识到:方向选择优于盲目努力,细节处理关乎项目成败,而扎实的研究积累才是突破平台制约的关键所在。现从研究方向选择、申请书撰写与科研实力积累三个方面,分享个人体会。
一、立足临床实际,确立差异化研究方向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强调创新性,但对平台资源相对有限的科研人员而言,盲目追踪热点易导致同质化竞争。我前期申请未成功,部分原因在于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临床岗位的独特优势。
作为临床医师,我始终围绕卵巢癌化疗耐药这一临床实际问题展开研究,以中药单体增敏机制为切入点,既体现传统医学经验特色,又符合现代科研范式。通过系统文献调研,我发现免疫微环境虽是当前热点,但聚焦NK细胞在卵巢癌耐药中的作用,可有效避开以巨噬细胞、T细胞为主流的研究方向,形成差异化研究特色。
在实验方案设计上,我适时引入单细胞测序、类器官模型等先进技术,具体说明团队具备完成相关实验的能力,以充分的前期准备消除评审对平台条件的疑虑。总结而言,应从自身最具优势的临床实践出发,宁愿选题“小而深”,不追求“大而全”,以特色研究方向争取专家认可。
二、强化视觉表达,精细打磨专业细节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时间紧、任务重,申请书的“第一印象”至关重要。今年我在文本结构与视觉呈现方面作了重点优化。
以图表引导逻辑。将研究背景、科学假设和技术路线通过专业示意图直观展示,技术路线图采用模块化设计并辅以色彩区分,帮助评审专家迅速把握研究主线。机制图精心绘制,提升信息传递效率。
细节体现专业水准。在选题依据部分,除规范引用文献外,还结合真实临床数据说明研究问题的紧迫性与创新价值;研究内容与方案部分分条撰写、彼此呼应,避免冗赘;可行性分析具体列出团队前期成果及独有临床资源,突出样本规模与伦理合规性。
语言精炼逻辑清晰。反复斟酌“科学问题属性”部分的表述,明确项目兼具“需求导向”与“机制探索”双重特征,合理使用逻辑连接词,增强论述条理性。
申请书是科研人员的“学术名片”,应立足评审视角多次审读,重视图表质量、方法细节与文本规范,从细微处展现专业素养。
三、坚持长期积累,突破平台条件限制
平台资源不足虽是客观现实,但并非决定性因素。关键在于通过持续积累,不断提升个人科研实力。
论文成果是重要支撑。在缺乏国家级项目支持的情况下,我坚持发表高质量论文,截至本次项目申报前,已积累1篇1区TOP期刊、2篇2区及2篇3区论文,为课题申请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预实验验证课题可行性。利用医院内部课题等资源开展预实验,以初步数据证明研究思路的可行性。
主动学习并积极寻求指导。通过参加学术会议、请教领域专家、系统梳理文献笔记等方式,持续提升科研认知。我提前半年完成申请书初稿,先后邀请导师、同行及中文专业朋友协助修改,历经11轮打磨,不断完善内容。平台差距可通过持续努力予以弥补,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研思维、实验设计与项目执行能力。即便暂未获资助,也应坚持预研、积极求助,在批判反思中不断进步。
供稿:科发院
审核:汪萃萃
责编:程威 王礼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