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·汉江研究院 通讯员 瞿安全)9月25日下午,第四十二期“湖文读书会”在图书馆二楼德园举行,学校经济管理学院吴时舫教授以“善”为主题作经典导读分享。学校党委副书记王瑶珺参加读书会。

在感悟经典环节,吴时舫从“善”字的源流演变入手,梳理其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字形发展,阐释其中蕴含的文化深度与哲学智慧。她引用《说文解字》“譱,吉也”的释义,指出“善”与“义”“美”内涵相通,衍生出擅长、良善、美好等多重意涵。通过解读《传习录》《论语》《荀子》《道德经》等典籍中“无善无恶是心之体”“上善若水”“积善成德”“止于至善”等名句,吴时舫引导师生认识到,“善”不仅是个体修养的根本,也是社会治理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在践行经典环节,吴时舫结合历史典故与当代实践,生动阐述“善”的现实意义。她从范蠡“三聚三散”的财富观,到范仲淹设立义庄延续九百年的济世善行;从邵逸夫倾资助教助医,到“蓝天救援队”无畏奉献的志愿精神;再到学校“格桑花”“雪莲花”支教团队扎根边疆的青春力量,以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中国援非疾控中心、菌草技术推广等惠民项目,层层递进,展现“善”在古今的实践维度。她鼓励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,善待他人、勤读善思,将“兼善天下”的宏愿转化为日常行动。
在研讨经典环节,师生围绕“积善成德”“爱读书、善读书”“树立兼善天下之志”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。

数统学院缪婷婷同学从德性养成的过程出发,认为“善”非一日之功,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实践,唯有积极投身社会实践,方能深化对“善”的认知,增强社会责任感。

经管学院周博涵同学则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,提出应深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精神养分,以此为基,扎实学好专业知识,并付诸社会实践。

经管学院吴梦瑶同学聚焦于“善学”,分享了培养学习兴趣、掌握精读与泛读方法以及勤于自我反思的心得。

经管学院胡利同学则着眼于日常,认为“修身立德”贵在养成习惯,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正是“善”在校园生活中的生动体现。

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·汉江研究院执行院长朱运海指出,善意的本质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尊重,要先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,外化为日常行为,实现知行合一,让“善”的理念薪火相传。

王瑶珺表示,践行“善”的理念,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,要坚守“尊重”与“平等”的处世原则,并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,不因外界因素而改变善良的初心,真正做到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让“善”成为校园文化中鲜亮的底色。
在诵读经典环节,师生共同诵读了《道德经》《礼记》《传习录》《论语》《荀子》《孟子》等著作中关于“善”的名句。
本次读书会由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·汉江研究院(孔明书院)、学生工作部·学工处和团委联合举办,选修《中华经典导读与践行》的学生、学生党员、学生干部,以及其他自愿参加读书会的师生代表现场参加活动,各学院学生代表在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通过视频连线参加活动。
审核:朱运海
责编:程威 王礼刚